夏日午後,蟬鳴不歇,萬物似乎都安穩地沉睡在炙熱的光影裡。然而,有些創痛,卻像蟬鳴般無孔不入,細細密密地鑽進心底,成為日後歲月裡,一道無法癒合的隱形傷口。
那一道道新聞播報,螢幕上冰冷的字句,是「性騷擾」、「性侵害」;然而在那些字句背後,是一張張曾經熟悉的臉孔,訴說著被侵犯的界線,被踐踏的尊嚴。從光鮮亮麗的影視殿堂,到莊嚴神聖的畢業典禮;從看似溫馨的公司群組,到轉角處那間曾經瀰漫咖啡香的小店。那些被稱為「安全」的場域,此刻卻成為某些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暗影,恐怖的夢魘。
界線,看不見的牆
「不。」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直白,卻又充滿力量的字眼。它是一道牆,在混沌的侵犯面前,劃出一片清晰的自我領地。然而,在現實中,這面牆卻往往是透明的,脆弱得不堪一擊。當「不舒服」的感受被輕描淡寫地斥為「你想太多」,當內心的警鐘被一句「開玩笑的啦」敷衍帶過,那道本該堅不可摧的界線,便在無形中被鑿開了一個又一個的缺口。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說「不」。我們只是害怕。害怕被貼上「大驚小怪」的標籤,害怕失去工作,害怕被孤立,甚至害怕因此招致更大的惡意。那是一種深植於文化土壤中的壓抑,教導我們「以和為貴」、「不要計較」,彷彿將個人的委屈吞嚥下去,才是成熟與圓融的表現。然而,每一次的隱忍,卻都在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可逆的損耗,那是一種緩慢的,卻又噬骨的毒。
沉默,無聲的共犯
社群媒體上,#MeToo 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揭露了社會角落裡,那些被隱藏多年的黑暗。每一起案例,都像是一塊沉重的石頭,投入看似平靜的湖面,激起漣漪。然而,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是那些未曾被看見,也未曾被聽見的,無聲的吶喊。
有時候,我們自身或許不是受害者,卻曾是沉默的旁觀者。或許是耳邊飄來的那句「無心」的黃色笑話,或許是眼見同事遭受不禮貌的肢體觸碰,卻因為尷尬、因為怕事、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選擇了噤聲。我們忘了,沉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惡意的一種縱容,一種無聲的共犯。
發聲,點亮微光
然而,改變總是由微小的光點匯聚而成。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勇敢地說出那聲「不」,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受害者發聲,當越來越多的標籤 #拒絕性騷擾 和 #Metoo 在網路世界被串聯起來,我們便能看到希望。
這份希望,不僅是為了那些曾經受傷的靈魂,更是為了未來的世代。我們期待一個社會,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不再因為性別而遭受不公;我們期待一個職場,每個人都能被平等對待,不再因為權力而感到恐懼;我們期待一個世界,當有人說出「不」的時候,那個「不」字,能夠被聽見,被尊重,並且被好好地保護。
溫柔而堅定地守護
當我們選擇不再沉默,選擇點亮自己手中的螢光棒,即使光芒微弱,卻能在漆黑的夜裡,為迷途的人指引方向。那份勇氣,那份溫柔的堅定,將會凝聚成一股力量,慢慢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是的,就從那句簡單而堅決的「不」開始吧。讓我們一起,為彼此的界線站崗,為彼此的尊嚴守護。因為,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擁有一個沒有陰影,只有陽光的,自由而安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