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青蘿看到一則令人難過的新聞:
一位國中孩子在公車上,因沒有讓座而被一位約五、六十歲的婦人當眾痛罵,甚至蹲著哭了起來。更令人心寒的是,這名婦人不僅口出惡言,還拿起手機錄影,聲稱自己是「在幫忙教育孩子」。
看著孩子無助落淚的模樣,我心裡非常不捨。
如果今天這孩子是我家的孩子,我想,我會要求那位婦人向我的孩子道歉。
這不是一場教育,而是一場施壓。
而這樣的場景,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屢見不鮮。
台灣社會中,確實存在許多打著「公益」與「正義」旗號的大嬸與大叔。他們說是要教孩子禮貌、教人公德,實則往往是在討要一種自以為是的特權。對孩子的自尊與身心感受,他們卻常常選擇視而不見。
我想,這樣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勒索,
是一種強迫他人配合自己價值觀的傲慢。
當施壓的對象是孩子、青年,或其他社會的弱勢群體時,
更顯出其中的失衡與不正義。
我個人以為
一、 「讓座」是禮貌,不是義務
讓座若出自真心,那是善。
但如果是被要求、被監視,甚至被羞辱式地「教育」,那就變了味。
讓座一旦變成「社會審判題」,那麼真正失禮的,
其實是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用放大鏡檢視他人的人。
二、成年人喪失了自己的尊嚴與名譽
一個在公共場合對陌生孩子大聲咆哮、拍攝並意圖公審的中年人,
其實早已失去了身為「成熟大人」最基本的素養——
尊重他人、控制情緒、分辨場合、體恤對象。
對孩子而言,這樣的行為更接近於霸凌。
三、 孩子不是社會的出氣筒,也不是順從的機器
孩子也是人,有情緒、有身體狀況、有壓力、有自己的思考與選擇。
他們也會累,也會難過,也可能正處在人生某個困難的片刻。
可惜那些自以為是的大人,眼裡只有「你沒讓座」,
卻看不見那張疲憊的臉,聽不見那份沉默背後的聲音。
四、值得尊敬的長者,是謙和、慈悲與智慧
我們都會老。
尊重長者,是社會美德;但「以年齡為由討要特權」,則不是。
真正令人敬重的年長者,不是那位用咆哮與羞辱索取讓座的人,
而是那位輕聲說一句「謝謝你願意讓我休息」的溫柔老人。
那樣的尊重,才會讓孩子體會到:
助人為快樂之本。
這幾年,有人主張廢除博愛座,
我不這麼認為。
我仍支持博愛座的設立,它的初衷,是一種社會溫暖的提醒:
讓出一個座位,代表著我們願意多體諒身邊稍微辛苦的人。
只是我們也該明白——
別人給的,是情分,不是責任。
讓座,是自由的溫柔,不該是強迫的壓力。
如果你也曾在公車上遇過那樣的目光、那樣的語氣,
希望你知道:你不是錯的。
而我們的社會,應該給年輕人更多理解與尊重,
而不是「我要教育你」的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