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 理性主義和敬虔主義 Rationalism and Pietism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教會歷史 | 理性主義和敬虔主義 Rationalism and Pietism

這是讀《教會歷史》一書時寫下的Notes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加爾文以及清教徒帶來的新教讓一個個過去教皇管轄的國家脫離了羅馬天主教的宗教轄制成為新教的國家。然而,教會始終沒能脫離與政權的關係。教會中的神職人員,在政府的安排下,形同公職,造成靈性上的低落。此外,路德所重視個人與神主觀經歷的概念,也逐漸被條理式的信仰所取代,發展成了經院哲學般的信條主義(dogmatism)。名義上根據聖經,實際上卻是另一種版本的僵化教理解釋。短短一百年,各個新教派別也從原先開始注重與神相交的信心體系中,再度落入了死沉的道理與儀式。教會彌漫著一種隻要謹守洗禮、領受聖禮、遵守規章、定時禮拜、講道,就被稱得上是一位好信徒。

十七世紀后期,這種以信條為追求的理性主義者試圖把認識和信仰的根據從羅馬天主教神權轉變為理性認知和條理感受,借精細地以規條來界定純正信仰卻教條化信仰失去了帶來的生命活力。在此一前提之下,又有一些人士開始追求的更深、更有意義的基督徒生活。這種屬靈生活實踐是以注重信心與重生的經歷,重視讀經體驗,並追求一種活潑的敬虔禱告生活,追求個人靈命的成長及生活中的喜樂。因此人們稱其為敬虔主義者。追求敬虔主義的信徒並沒有脫離教會,他們乃是將新教主張的回歸起初的理想,這也是路德一開始重視個人與神相交的經歷,一件件地實行出來。他們在個人家中聚會,幾家人會來在一起讀聖經和禱告,屬靈分享。聚會並非一人講、眾人聽,乃是在人人都是祭司的原則下,共同分享。他們十分重視聖經,認為讀經不重在知識,乃重在生命與餵養。聖經必須應用於實際的生活中,以活出聖潔、道德的生活。在個人經歷方面,他們注重信徒悔改與重生的主觀經歷,並且以基督為中心,被祂的恩典所充滿。這類聚會往往在教會之外的家中或小范圍的召聚信徒讀經、禱告、分享,甚至吃餅喝杯,盼望恢復使徒時代人人盡功用、彼此互相的聚會方式。此外,他們也實行社會救濟,極力推行海外佈道,為當時陷入僵化的新教教會,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靈經歷往往與客觀的啟示真理混爲一談。敬虔主義將信仰變得很個人化和主觀化,助長了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所標示的個人主義與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把對信仰中以神為中心偏移至以人個人感受為先導,對日后自由派神學(Liberal Christianity) 和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有極大的影響。所以將信仰極度理性化或敬虔化都會讓我們生命的成長有偏移,從而沒有完整地實踐神的心意。從歷史的教訓,我們今天教會應該避免這兩方面的極端化的發展。


2019-07-19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ric H的沙龍
220會員
356內容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會碼字的,然而,有時聖靈充滿就會情不自禁寫下幾行可以稱為感動的句子。能思想,能拿出手來寫,能post這裡,都是神的恩典。若不是出於神,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Eric 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小時候我以為人生是一條筆直的河,流向某個明確的終點。可如今才發現,它更像是散落一地的雨滴,各自折射不同的光線,彼此之間並無明確邊界,但都被同一片天空所涵蓋。人生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終止,一切都是「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Thumbnail
2025/04/21
小時候我以為人生是一條筆直的河,流向某個明確的終點。可如今才發現,它更像是散落一地的雨滴,各自折射不同的光線,彼此之間並無明確邊界,但都被同一片天空所涵蓋。人生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終止,一切都是「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Thumbnail
2025/04/19
在世界醒來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 不是那種能用燈光驅趕的夜,是落在心裡的那種沉重。 罪的聲音、死的陰影、無望的嘆息,一起編織成一口深井,把人困在下墜的孤寂裡。
Thumbnail
2025/04/19
在世界醒來之前,有很長的一段黑。 不是那種能用燈光驅趕的夜,是落在心裡的那種沉重。 罪的聲音、死的陰影、無望的嘆息,一起編織成一口深井,把人困在下墜的孤寂裡。
Thumbnail
2025/04/18
如今我走在街上,再不是以前那個冷漠無情的士兵。我會在夜裡抬頭看星,看那無聲閃爍的光點,像是祂仍然在對我說話。我開始學著祈禱,不是為了請求平安或富貴,而是單純地說:「主啊,你若願意,我願信。」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能再見祂一面,我會放下武器,跪在祂面前,不為寬恕,只為感恩。
Thumbnail
2025/04/18
如今我走在街上,再不是以前那個冷漠無情的士兵。我會在夜裡抬頭看星,看那無聲閃爍的光點,像是祂仍然在對我說話。我開始學著祈禱,不是為了請求平安或富貴,而是單純地說:「主啊,你若願意,我願信。」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能再見祂一面,我會放下武器,跪在祂面前,不為寬恕,只為感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宗教改革的背其實將「宗教改革」當作歐洲文明再宗教領域的更新,中古時期是1.0版本,宗教改革後則進入到2.0版本。版本差異基本上在於 新教(抗議教派)出現。一本《聖經》可各自解讀,以至於新教派別林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政教分離、宗教寬容,歐洲更加世俗化,國家、個人腳色更加鮮明位居歷史主導位置。
Thumbnail
宗教改革的背其實將「宗教改革」當作歐洲文明再宗教領域的更新,中古時期是1.0版本,宗教改革後則進入到2.0版本。版本差異基本上在於 新教(抗議教派)出現。一本《聖經》可各自解讀,以至於新教派別林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政教分離、宗教寬容,歐洲更加世俗化,國家、個人腳色更加鮮明位居歷史主導位置。
Thumbnail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
Thumbnail
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不過多在神學的爭辯及抽象的理性思維上糾纏,而在實際的敬虔操練中體驗及實踐聖經的真理。過度追求敬虔主義從而將信仰變得個人化及內在化。追求敬虔便完全等於追求個人內在屬靈經歷,強調內在的光照(inner illumination)群體教會文化活動便似乎拉不上關係。這類體驗往往把主觀的屬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這本書其實是很久以前買的,也早就看完了,但一直沒發心得。後來我在這幾天重新看了這本書,總算理解為何我之前沒發心得,而是把它擺著了,因為這本書裡有些問題,是幾年前的我開始注意到,但還沒有完整想法的,如今我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宣傳現今是聖靈的時代,因此宗教應該如何改變來面對當代。雖說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Thumbnail
算是無意見注意到的書,但看完介紹後就下手了,因為這是我目前想看的書。 身為基督徒,也就是所謂新教徒,對馬丁路德自然非常熟悉,我說熟悉是一種自以為熟悉,畢竟新教改革就是從路德開始的,這從小就知道阿!但也只有這樣而已,他發出怒吼,把天主教陳苛掃進垃圾堆,不但讓新教出現,也促進天主教改革。 但實際上到底是
Thumbnail
算是無意見注意到的書,但看完介紹後就下手了,因為這是我目前想看的書。 身為基督徒,也就是所謂新教徒,對馬丁路德自然非常熟悉,我說熟悉是一種自以為熟悉,畢竟新教改革就是從路德開始的,這從小就知道阿!但也只有這樣而已,他發出怒吼,把天主教陳苛掃進垃圾堆,不但讓新教出現,也促進天主教改革。 但實際上到底是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讀這本書是個有趣的經驗,因為通常我們讀書可能是為了看看某些新觀點,或者學習自己還不懂的東西,但這本書我看的時候,是在印證我自己想的東西,同時補充更多學術資料。 簡單說,作者所說的東西,其實我已經歸納出同樣結果了,只是我沒有做這種學術性研究,而是在大量閱讀與思考中,自己得出同樣結論。 當然,自己猜想就
Thumbnail
讀這本書是個有趣的經驗,因為通常我們讀書可能是為了看看某些新觀點,或者學習自己還不懂的東西,但這本書我看的時候,是在印證我自己想的東西,同時補充更多學術資料。 簡單說,作者所說的東西,其實我已經歸納出同樣結果了,只是我沒有做這種學術性研究,而是在大量閱讀與思考中,自己得出同樣結論。 當然,自己猜想就
Thumbnail
台語:jîn-luī li̍k-sú ê nn̄g khuán tsong-kàu hîng-thài 史賓格勒將人類的歷史區分為兩個階段:文化和文明。兩者各自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宗教型態,夾在兩者中間的則是被稱為理性主義的思想型態。
Thumbnail
台語:jîn-luī li̍k-sú ê nn̄g khuán tsong-kàu hîng-thài 史賓格勒將人類的歷史區分為兩個階段:文化和文明。兩者各自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宗教型態,夾在兩者中間的則是被稱為理性主義的思想型態。
Thumbnail
選枝、折枝可視作筆者在「血氣」與「求真」兩者的拉扯,基督教會折取其他文化枝椏,表面看來令教會紛紛擾擾,沒有統一口徑,但筆者看來,這才呈現天父所造的繽紛世界。
Thumbnail
選枝、折枝可視作筆者在「血氣」與「求真」兩者的拉扯,基督教會折取其他文化枝椏,表面看來令教會紛紛擾擾,沒有統一口徑,但筆者看來,這才呈現天父所造的繽紛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