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冷,像一張冰冷的床單,蓋在莫斯科還未甦醒的街道上。
我縮了縮脖子,抬頭,看見救世主大教堂在晨霧中浮現,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金頂在薄霧裡泛著微弱的光芒。我忽然明白,這不是教堂,這是記憶,是一段被反覆摧毀又重建的歷史,是那種被打趴在地上卻偏偏不肯閉眼的頑強。
那教堂真是龐然大物。白色石牆如雕刻出來的冰川,龐大、厚重、帶著一種不近人情的威嚴。外牆上隱隱浮現出聖像浮雕,彷彿每一個人物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這些雕像是神聖的守護者,低垂的眼神好像正在審視這片曾經飽經滄桑的大地。
金色的圓頂像一輪未完全升起的太陽,沉穩地懸在天際,宛如告訴世人:「我曾被炸毀過,也曾是荒涼游泳池的背景,但現在,我是信仰,我站在這裡。」用世俗的眼光解釋,光屋頂上的金箔就用掉103公斤!
圓頂的四周,還有四個較小的金色洋蔥頭穹頂,排列整齊,如同一群忠實的侍衛,簇擁著那最偉大的中央穹頂。晨光投射過來,金頂發出柔和的光暈,彷彿一層透明的金箔,披在教堂身上。
我突然覺得,這教堂不是冷冰冰的建築物,而是一頭沉默的巨人,滿身疤痕,卻仍站得筆直。救世主大教堂的故事,說起來像一場漫長的噩夢。
1839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決定,要在這裡建一座教堂,感謝上帝保佑俄羅斯在1812年戰勝拿破崙。半世紀的建造,無數次的修改與精雕細琢,1883年終於竣工。那時的教堂,莊嚴而壯麗,像一座神聖的山峰,鎮守著莫斯科的靈魂。
可是,信仰的光芒也有被扼殺的一天。1931年,蘇聯紅色革命的狂潮捲來,史達林一聲令下:「炸掉它!」那天,教堂在一聲巨響中崩塌,煙塵翻湧,彷彿整座城市都在哭泣。救世主大教堂被摧毀後,地基尚未冷卻,新的計畫已如潮水湧來。蘇維埃宮!巨大的紅色象徵,要在這裡拔地而起。
命運往往有些黑色幽默。蘇維埃宮最終沒能完工,地基塌陷,夢想坍塌,史達林死後,這裡乾脆變成了一座公共游泳池,蒸騰的熱氣取代了昔日的禱告聲。
歷史有時像是閉環,經歷過荒誕與沉默,總會回到原點。
1990年代,蘇聯解體。信仰回流,民眾想起那座教堂,想起曾經的記憶與光輝。重建的提案如一場集體告白,被壓抑太久的信仰終於得以釋放。又過了五年,工地開工,數千雙手,反覆疊起磚塊,心裡帶著敬畏和虔誠。2000年,金頂再次在晨曦中閃爍,如同在宣告:這片土地終於和過去和解了。
我走進教堂,陽光從彩繪玻璃窗灑下,像細碎的祝福。每一步都像是在觸碰歷史的痕跡,磚牆上仿佛還殘留著戰火的燻黑。有人在低聲祈禱,語調輕柔,像在替這片大地贖罪。站在中央,看著那聖像壁畫,忽然明白,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建築。
它是記憶的載體,是俄羅斯人永不妥協的象徵。
它被炸毀過,荒廢過,甚至成為供人嬉戲的泳池,但它又站起來了。那座金頂,如同一顆不滅的信念,在晨曦中堅定地閃耀。
原來憤怒不一定要怒吼,有時候,像這座教堂一樣,在歷史的風暴中沉默,然後以另一種姿態重生,才是真正的勇氣。
